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热点”

中国经济报导:国庆假期,我国南方电网最高负荷达2.1亿千瓦

中国经济报导:今年国庆假期,我国南方电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南方电网最高负荷达2.1亿千瓦,同比增加了0.35%。面对这一挑战,南方电网公司迅速行动,全力以赴保障节日期间的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为了确保电力供应,南方电网公司平均每天投入了5.3万名保供电人员,抢修车辆达到了6000辆次,应急发电车出动了206台次,应急发电机运行了128台次。这些人员、车辆和设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保障网络,全力保障了重要机构、机场、码头、车站、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正常供电。 在电力供应方面,南方电网公司特别关注了广州、深圳、大理、丽江、桂林、三亚等23个重点旅游城市的用电服务。这些城市在国庆期间迎来了大量游客,电力需求激增。南方电网公司通过科学调度和精细化管理,确保了这些城市的用电服务有序进行,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体验。 在节日期间的电网运行管理上,南方电网公司紧密结合节假日特点和自然灾害预测情况,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公司加强了负荷需求分析和预测,动态识别电网风险,并采取闭环管控措施。通过运用各类在线监测装置、无人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重要输变电设备及重要生产场所的设备进行了特巡特维和隐患排查治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台风“摩羯”灾后,南方电网公司重点检查了新修复的设备和临时供电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消除了设备缺陷及隐患,确保了重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国庆假期前,广东地区受到了台风“山陀儿”登陆前外围的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炎热,负荷需求高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南方电网公司统筹协调西电增送广东,同时优化机组检修安排,确保了节日期间广东电力供应的充足和可靠。 在国庆假期期间,广东最高用电负荷达到了1.26亿千瓦,但全省供电依然保持平稳有序。这得益于南方电网公司事前的周密部署和节日期间的辛勤付出,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国庆佳节。南方电网公司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强大实力,也为全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中国经济报导:国家能源集团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在新疆哈密市岔哈泉工业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中国经济报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欢庆时刻,10月8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国家能源集团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在新疆哈密市岔哈泉工业园区正式破土动工。这个项目的总投资高达1700亿元人民币,它的启动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更是我国能源产业迈向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一步。 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位于新疆哈密地区,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新疆哈密地区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风光资源而闻名,这些资源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项目整体规划遵循“煤、油、气、化、热、电、新能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旨在打造一个综合能源利用的典范。 在这个项目中,核心工艺采用了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二代技术。这项技术是我国能源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它将极大地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对于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煤直接液化二代技术,项目还同步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技术、石脑油甲醇耦合裂解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能源转化效率,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项目还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应用,同步应用新能源绿氢与煤化工耦合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在示范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上,项目团队致力于寻求新的突破。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我国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对我国能源产业的一次重大投资,更是对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战新产业新业态的一次积极探索。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我国能源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的逐步推进,我国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经济报导:AI领域的创新将为人类开启更加广阔的未来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随着最后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揭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于AI领域的研究者。这一次,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同时青睐于AI领域的杰出研究者,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无疑标志着AI技术已经在多个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跨学科的认可,充分证明了AI已经不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逐渐成为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工具。AI技术为解决长期存在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在多个层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诺贝尔奖的颁发,既是对科学家个人卓越成就的认可,也是对整个AI辅助科学研究趋势的肯定。 在这个AI黄金时代,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正以其卓越的成就熠熠生辉。这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物理学黄金时代——从1900年到1925年,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居里夫人等科学大师们,在短短的25年间,为物理学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AI领域的创新者们也在努力开启一扇扇新世界的窗户,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期待,AI领域的创新将为人类开启更加广阔的未来。正如上世纪物理学黄金时代一样,AI领域的突破将为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相信,这次的诺贝尔奖将会激励更多年轻人关注AI及其在科学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新一代跨学科人才的涌现。这些人才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将在AI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AI领域的辉煌成就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为人类开启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经济报导:随着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增量政策加快实施,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经济报导: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政府正积极采取行动,加力推出一系列增量政策,旨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并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敏锐洞察和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 在笔者看来,我国稳经济政策正朝着“稳健有效”的方向持续发力。这种稳健有效的政策导向,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一揽子增量政策在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资本市场等各个领域时,能够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从而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各方信心和底气。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加快实施,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政策正在确保早落地、早见效。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等机构近日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释放出多重利好。这些利好措施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引导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这些举措释放出金融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市场信心显著提升。对于政策效果的评估,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影响,更要着眼于长远。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为例,这一政策旨在解决当前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通过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我们可以期待资本市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中长期资金入市也体现了“耐心资本”的应有担当,它们将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通过引导“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我们可以期待资本市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投资回报,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支持。

中国经济报导:国庆假期的免税购物热潮为海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中国经济报导:今年国庆假期,海南岛上的免税购物热潮持续升温,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海南免税购物成为了游客们的一大亮点,也让这座岛屿的旅游市场更加繁荣。 据海口海关于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0月1日至7日,短短一周时间内,海口海关共监管了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高达7.85亿元,免税购物旅客数量达到11.02万人次,人均消费更是达到了7124元,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海南免税购物的巨大魅力和潜力。 为了迎接国庆黄金周的到来,丰富旅客的购物体验,海南各大免税店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免凤凰机场免税店在国庆节前引进了多个新品牌,这些新品牌的加入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使得免税店在国庆期间更加热闹非凡。 中免凤凰机场免税店不仅引进了新品牌,还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些活动包括折扣优惠、多倍积分、满额赠礼、试用试饮等,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购物体验。这些促销手段不仅提升了游客的购物满意度,也增加了免税店的销售额。 为了提高免税品的通关效率,保障国庆假期离岛免税商品购物高峰期的顺畅,海口海关提前与企业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免税品销售计划。在此基础上,海口海关运用智慧监管手段,实行了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 海口海关对全岛12家免税店的入出库、商品备案等环节进行了快速审核,确保免税品能够及时通关。此外,海口海关还采取了热销免税品24小时上架、口岸提货商品当日可提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离岛免税商品的物流周转效率,让游客能够更快地享受到心仪的商品。

中国经济报导: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在美丽的南京隆重召开。在这场盛会中,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洪榕同志受邀出席,并就福建在深化自然资源综合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典型发言。 福建省作为全国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工作的七个优秀省份之一,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学用结合、真抓实干、守正创新的工作理念。在“数字福建”的引领下,福建省持续推动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全省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福建省在深化自然资源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深挖富矿,打造了学用结合的“实践基地”。这个基地不仅成为了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示范窗口,更是推动“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等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平台。 在洪榕同志的发言中,他详细介绍了福建省在深化自然资源综合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首先,福建省以厦门筼筜湖治理、宁德荒山治理等重大实践为抓手,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福建省成功地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亮丽名片。 其次,福建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福建省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福建省充分发挥森林在水资源、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质量,福建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在洪榕同志的带领下,福建省的自然资源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福建省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自然资源综合改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经济报导:随着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各地农民纷纷忙碌起来,抢抓农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中国经济报导:近期,随着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各地农民纷纷忙碌起来,抢抓农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现代化农业机械成为了农民们的好帮手,它们在秋收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农民们高效完成收割任务。 寒露时节,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28万亩麦套花生迎来了成熟收获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金黄的花生植株随风摇曳,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种植户们趁着晴好天气,纷纷投入到花生收获的战斗中。他们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在高标准农田里上演了一场场丰收的好戏。 在内黄县六村镇的花生种植基地,今年种植了160多亩花生的农户刘江涛,站在田头,指挥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刘江涛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对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赞不绝口:“在农机的助力下,两三天内就能完成全部收获工作。以前靠人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现在靠‘铁牛’,劳动强度小了,效率却大幅提高,种地变得轻松多了。” 刘江涛的话引起了周围农民的共鸣。他们纷纷围过来,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喜悦。一位老农感慨地说:“以前收花生,得一家老小齐上阵,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这些现代化的机械,真是省心省力,连孩子们都不用帮忙了。”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保证了花生的品质。刘江涛介绍道:“这些收割机不仅能够快速收割,还能将花生直接脱粒,减少了人工处理的时间,花生品质也得到了保证。” 内黄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片金黄的田野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轰鸣声与农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丰收的赞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刘江涛这样的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让农业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

中国经济报导: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业的稳健增长

中国经济报导:今天(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发布了我国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揭示了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根据发布的数据,中国造船业的三大关键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具体来看,2024年1月至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了3634万载重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2%,显示出我国造船业的产能持续扩大。同时,新接订单量达到了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51.9%,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市场预期,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船舶产品的需求旺盛。此外,截至9月底,我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达到了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44.3%,这一数据表明我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 在全球范围内,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业的三大指标在全球总量的占比分别为55.1%(造船完工量)、74.7%(新接订单量)和61.4%(手持订单量)。这表明我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已经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军者。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绿色船舶市场方面,我国造船业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造船业在环保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我国造船业在绿色、高附加值和独家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 在具体船型方面,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4种船型的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国造船企业在技术创新、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上的全面提升。各造船厂在今年的经营指标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也是我国造船业的一大亮点。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国际航运市场对船舶的需求不断上升,尤其是对高效、环保、节能的船舶需求更为迫切。我国造船业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赢得了国际客户的广泛认可。

中国经济报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中国经济报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自10月10日起,在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官方网站上正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制定的基础性法律草案,其出台标志着我国对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该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此举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也体现了政府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征求意见稿涵盖了民营经济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草案明确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权益保护:草案提出了加强对民营经济权益的保护,包括财产权、经营自主权、公平竞争权等,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享有平等地位。 民营经济政策支持:草案提出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融资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以减轻民营企业的经营负担,激发其发展活力。 民营经济监管:草案强调了加强对民营经济监管的规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干预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维护市场秩序。 民营经济社会责任:草案鼓励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协会等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许多人认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指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民营经济法治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报导: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各地节日氛围浓厚旅游市场火爆

中国经济报导: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地区,节日的喜庆气息无处不在。各大城市纷纷推出了特色夜游项目,如灯光秀、烟花表演、音乐喷泉等,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同时,文艺惠民演出也成为了节日的亮点,各类戏剧、舞蹈、音乐会等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让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在这个长假里,主题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既有传统的庙会、花市,也有现代的科技展览、亲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假日生活,也促进了消费,为市场注入了活力。多样玩法的假日“活力图景”在全国各地上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节日画卷。 各大旅游平台的成绩单也印证了国庆长假的火爆。据携程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酒店和民宿的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显著,旅游市场的复苏态势明显。携程旅游事业群CEO孙洁表示,长假期间,国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预订量增长尤为明显。 飞猪发布的《2024国庆假期出游快报》也显示,出境游在去年强劲反弹的基础上继续高增长。预订量同比劲增超过50%,其中,亚洲、欧洲、北美等热门出境游目的地的预订量均有大幅提升。报告指出,国际酒店预订规模已恢复至2019年的约120%,显示出国际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势头。 具体来看,出境游的目的地选择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热门国家,一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也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例如,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以及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都成为了国庆长假期间的热门选择。 此外,国内游方面,长线游和短线游均呈现出增长态势。长线游方面,西部地区如云南、四川、西藏等地的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短线游方面,周边游、城市周边游等成为热门选择,人们更倾向于在假期中体验轻松愉快的休闲时光。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互换便利政策,是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重要实践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创设了首期规模高达5000亿元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互换便利,旨在进一步支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此次创设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旨在为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将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此举不仅丰富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手段,也为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 首期操作规模达到5000亿元,这一规模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需要,未来互换便利的操作规模将视情进一步扩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即日起,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开始申报参与互换便利。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首个专门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正式落地。据观察,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知名金融机构已经出现在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中,这表明这些机构将成为首批受益于互换便利的金融机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这一政策表示,互换便利的创设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它涉及多个基础设施,交易要素复杂,技术含量高,对政策协同性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也意味着我国在资本市场支持方面的政策工具更加丰富和完善。 互换便利的落地,被视为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业内人士认为,互换便利作为一种长期制度性安排,将有助于有效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 此外,互换便利的推出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数千亿级的增量资金。根据央行公告,首期操作规模为5000亿元,这些资金将专门用于投资股票市场,从而为股市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中国经济报导: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报导:10月8日,一场备受关注的发布会如期举行,会上释放了诸多关于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信息。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以下是这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主要内容: 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进一步扩大内需:为了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促进消费、扩大投资、优化消费环境等,以刺激内需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加大助企帮扶力度:针对当前一些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政府将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融资环境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针对房地产市场波动,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稳定土地供应、优化信贷政策、加强市场监管等,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政府将采取措施,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包括加强投资者保护、完善退市机制、推动注册制改革等,以增强资本市场的功能。 在之前的政策配方中,我国主要依靠“货币+房地产”的组合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在8日的发布会上,政府重点阐释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全貌,并明确指出要打通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力争在年内见到更多实效。 稳经济的关键在于稳企业。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政府将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坚决治理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政府将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并在必要时进行督查,以确保企业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此外,政府还将加强对企业合规经营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经济报导: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中国经济报导: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近日共同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揭示了我国科技投入的最新动态。根据公报数据,2023年,我国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领域的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33357.1亿元,这一数字较上年增长了8.4%,显示出我国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趋势。 回顾历史,我国R&D经费总量的增长轨迹令人瞩目。自2012年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逐年攀升。2019年,这一数字成功突破2万亿,而到了2022年,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了3万亿。目前,我国的R&D经费总量已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一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坚定决心和显著进步。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在解读公报时指出,R&D经费投入的持续加大,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投入强度的角度来看,2023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了2.65%,较上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这一提升幅度超过了“十三五”以来年均0.02个百分点的增长水平,显示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在R&D经费的具体分配上,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2259.1亿元、3661.5亿元和2743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6%、5.1%和8.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其增速比R&D经费整体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中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即6.77%。这一比重的大幅提升,意味着我国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加强。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增长,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显著提高。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也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