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广大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理性对待“第三方测评”信息,避免因盲目跟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经济报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概念如“种草”、“真实体验”等应运而生,这些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第三方测评”网络账号应运而生,它们凭借专业、客观的测评内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成为他们在购物决策时的参考依据。

然而,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中消协的相关负责人在介绍“第三方测评”时指出,这类测评通常由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个人进行。

他们通过自身的测试、测验、体验,或者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这些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和推广。

“第三方测评”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参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消协负责人指出,一些“第三方测评”账号主体的口碑信用不佳,不同平台的博主对于同一款商品可能有着不同的感官评价,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此外,同一博主在不同时期测评同类型相关产品时,也有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第三方测评”账号发布的信息并非原创,而是网络搬运或复制、杂糅相关信息整合而成。这些信息可信度和科学性有待商榷。

在大量发布作品的“第三方测评”账号背后,许多是不能承担责任的自然人。

这让轻信“第三方测评”的消费者在情感上受到挫败,同时在消费维权上也面临诸多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消协有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浏览相关测评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评论吐槽意见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测评信息,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

针对偷换测评概念、测评结果自相矛盾等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可保留证据,向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消费者要依法主张自身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理性对待“第三方测评”信息,避免因盲目跟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第三方测评”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omments are closed.

Mission News Theme by Compete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