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到万年,从无限续航到解决后顾之忧,中国核工业人瞄准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立足的不只是中国,还有全世界;铸就的不只是事业,还有精神。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经济报导:2021年1月30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始了商业运行。
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核电事业迈入了新的里程碑,也象征着中国核工业的崛起。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华龙一号”后续机型的研发工作稳步推进,中国核电事业正以稳健的步伐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戈壁荒滩,新时代的核工业人正在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庄严承诺。
他们带着核电建设的先进经验,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重大工程的新业绩,书写着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篇章。
核工业,作为一项高科技战略产业,研发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型号,是几代中国核工业人的梦想。
从踏上核电研发之路的那一刻起,“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就怀揣着一股坚定的信念:“要建造一座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并管理运营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15年5月7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在福建福清开工。2021年1月30日,它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华龙一号”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88%,实现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在内的411台设备的国产化。
此外,还获得了700余件专利和120余项软件著作权,实现了核电技术与设备的独立自主。在目前的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相关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6%,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的发展。
一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可以发电约100亿千瓦时,足以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2023年2月,采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两台核电机组正式交付巴方。
这是“华龙一号”海外首个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充分展示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2024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
至此,“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在“华龙一号”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中国核工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四代核能以其固有安全性高、可持续发展、经济性好等革命性优势,向人们展示着核能全新的维度。
快堆,作为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能够有效衔接热堆和聚变堆,使铀资源可利用率提高60倍,资源可利用时间从百年尺度提升到千年尺度,是我国核能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投身快堆研发50多年,他一生坚定地相信“快堆是国家需要的”,并为之奋斗终身。
2014年12月18日,中国实验快堆首次满功率并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快堆核心技术。徐銤还引领了一批科技人才进入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研发领域,为核能“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可控核聚变,又称“人造太阳”,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
中国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这一目标,他们希望中国能点亮核聚变的第一盏灯。
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运行纪录,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追求千年能源和终极能源的同时,中国核工业人还致力于追求核能的“永续发展”和“永久安全”。
在我国绿色铀矿大基地蒙其古尔铀矿生产现场,全数字化的原地浸出采铀工艺正在分秒不停生产着被誉为“核电粮食”的铀。
今年,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为了将高放废物深埋地下,使之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隔离,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走过一条条无名之路,在无人区住过一顶顶帐篷,看过一次次戈壁滩上的星空,用漫长坚持和苦心探索,终于找到了让核能“无后顾之忧”的地方。
从千年到万年,从无限续航到解决后顾之忧,中国核工业人瞄准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立足的不只是中国,还有全世界;铸就的不只是事业,还有精神。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