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和企业应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这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报导: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大潮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如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高校不仅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更能够显著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效显著。据统计,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高校专利授权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展现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

同时,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也从2000多项增长到1.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过去十年间,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科技成果的供给和转化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当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

以上海交通大学的风力发电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在风力发电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与我国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绿发集团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学成功成立了上海中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在此项目中,学校以其知识产权作价2500万元,占股25%,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如今,上海中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自同步电压源型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已在新疆尼勒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应用数量达到2360台,总装机规模达到750兆瓦。

这一成果不仅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展望未来,为实现我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预计每年将新增装机容量不少于1亿千瓦。

在这一背景下,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高校和企业应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这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而企业则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取前沿技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Mission News Theme by Compete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