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提升乡村、乡镇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打造出既宜居又宜业的特色村(镇)

在众多地质文化村中,重庆以其丰富的地质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3个全国地质文化村,分别是酉阳扎营叠层石地质文化村、秀山河坝志留纪鱼化石地质文化村和渝北区天险洞地质文化村。

中国经济报导:地质文化村(镇)是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模式,它充分利用地质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内涵,将地质资源与乡村、乡镇建设紧密结合,从而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打造出既宜居又宜业的特色村(镇)。

在中国地质学会的精心部署和指导下,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六种主要的模式,分别是“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

这些模式不仅丰富了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内容,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自2021年起,我国开始申报和评选地质文化村,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评选出121个地质文化村,这些村庄不仅展示了地质资源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众多地质文化村中,重庆以其丰富的地质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3个全国地质文化村,分别是酉阳扎营叠层石地质文化村、秀山河坝志留纪鱼化石地质文化村和渝北区天险洞地质文化村。

这些村庄均以“地质+自然教育”为核心,通过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向游客和当地居民传递地质知识,提升公众的自然科学素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秀山河坝志留纪鱼化石地质文化村,它是重庆三个地质文化村中唯一一个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的村庄。

在2023年11月1日公布的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中,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交的“一块鱼化石带‘活’一个村——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河坝村创建国家地质文化村减贫案例”成功入选。

这块鱼化石,源自遥远的志留纪,距今约4.36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

它的发现对于“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人类有颌脊椎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

近年来,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地研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紧密合作,在河坝村的地层和岩层中发现了这一重大成果,不仅丰富了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河坝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河坝村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地质文化村(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推动减贫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地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河坝村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More from 乡村振兴More posts in 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