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已接近3万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量达到26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中国石化宣布,其“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通南巴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达到551.59亿立方米,使得该气田的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到了1066亿立方米。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使通南巴气田成为四川盆地内又一个千亿方大气田,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突破中,中国石化不仅展现了其在能源勘探领域的深厚实力,更是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创新理论迭代工艺,中国石化在短时间内快速探明了千亿方气田,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南巴气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属于川北地区,其主要目的层为陆相须家河组致密砂岩。
这个气田的埋深在3500米至5500米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储层薄,岩性致密,是典型的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难度极大。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的科研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致密砂岩油气成藏富集理论的研究,并创新性地形成了复杂构造条件下致密砂岩油气成藏富集理论和薄储层精确预测技术序列。
科研团队准确落实了“双甜点”油气富集高产带,实现了在老层系的新突破。
同时,针对复杂构造区致密砂岩前期测试产量低、储量动用难度大的问题,攻关团队采用了非常规思路,加快了工程工艺的迭代升级。
他们攻关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不断优化工程参数和施工程序,持续探索大斜度井和水平井钻探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单井测试日产量从早期的3万立方米逐步增加到最高超过30万立方米,实现了“十四五”期间探明地质储量的快速跨越千亿方,为川北地区陆相天然气的大规模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次突破的背后,是中国石化持续推进四川盆地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行动。
目前,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已接近3万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量达到26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通南巴气田探明地质储量的增加,进一步证明了川北须家河组的勘探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