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创的“船载舱养”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以及创制的“万吨级”半潜桁架结构养殖渔场等高海况养殖平台装备,成为了深远海养殖的“渔之重器”,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浩瀚无垠的海洋,宛如一个巨大的“蓝色粮仓”,它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和潜力。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而且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
在广阔的海域,人们如同耕者牧民一般,逐步打通了海洋渔业生产的全环节,不断激发海洋经济的蓝色动能,唱响了新时代的海洋牧歌。
海洋对渔业发展的意义非凡,它就像是一台强大的“蓝色引擎”,推动着全球渔业的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徐乐俊指出,海洋为全球提供了超过六成的水生动物产量,作为“蓝色粮仓”,它在全球食物来源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我国,海洋渔业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水产品产量,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海洋渔业更是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我国历次渔业科技应用转化的产业浪潮,都发端于海水养殖领域。当前,方兴未艾的深远海养殖正酝酿着新一轮渔业产业浪潮。
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持续推进减船转产,实施远洋渔业“双千工程”,推动海洋捕捞提质增效。同时,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打造水产养殖集聚区,做优做精海水绿色养殖。
此外,浙江省还推进了7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打造了一批港产城村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渔民富裕的美丽渔村。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2023年,我国国内海水产品产量达到了3353万吨,同比增长3.9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为2396万吨,同比增长5.27%;海洋捕捞产量为957万吨,同比增长0.7%。海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海水养殖产业进一步优化,深远海养殖加快发展,设施装备支撑效果显著增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制度不断完善。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大后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陈金发表示,该院以优异种质创制为引领,打造了水产养殖的“中国芯”,建成了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获批建设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出不少新品种。同时,以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创为核心,助力渔业稳产保供。
自主研创的“船载舱养”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以及创制的“万吨级”半潜桁架结构养殖渔场等高海况养殖平台装备,成为了深远海养殖的“渔之重器”,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