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过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达到5500万吨。
中国经济报导: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收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各类粮食主体累计收购秋粮已超过1.6亿吨,这一数字同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约10%。
日均收购量达到了200万吨以上,收购进度明显快于上年同期,显示出我国粮食市场运行的活跃态势。
在各类粮食中,中晚稻的收购量达到了7000万吨。其中,黑龙江、河南、江苏和安徽四省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超过400万吨,这一政策托底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玉米的收购量达到了9000万吨,其中东北地区超5000万吨,显示出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丰盈。
农民售粮顺畅,企业收粮积极,市场购销趋于活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这一现象得益于我国粮食收购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市场的健康发育。在“十四五”以来,各地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现有仓房升级改造,粮仓的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过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达到5500万吨。
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存的安全性和效率。
目前,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的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这一数字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体现了我国在粮食储备管理方面的先进水平。
此外,各地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强化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和服务,助力农民减损增收。
近10年来,农户储粮损失率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粮食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粮食收购的统筹组织工作,认真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增强市场购销活力。
同时,国家将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粮食储备和收购方面的扎实基础和有效管理,也彰显了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随着这些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粮食市场将更加稳定,农民的利益将得到更好地保障,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