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海上新能源发电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海底电缆敷埋施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作业方式和场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底作业需求。
中国经济报导:“指标数据正常,这次下水测试非常成功!”刚从山东威海机器人水下测试场地归来的汪政博士,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激动地对着研发团队的所有人宣布。
这一刻,他们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由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作业时速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顺利完成了下水测试。
据悉,这款先进的装置集成了履带、雪橇行走能力,并具备“搜寻—挖沟—敷埋”一体化作业能力,其敷埋作业速度可达惊人的1000米/小时。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实现了100%的自主可控,这标志着项目从理论研究阶段成功过渡到了样机实物阶段,为我国海上新能源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海上新能源发电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海底电缆敷埋施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作业方式和场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底作业需求。
与此同时,国外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由于无法适应稀软土质,存在易沉陷、行进困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的研究变得迫在眉睫。
“在海里,每深一米都是新的尝试和考验。”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输电所的汪政博士这样说道。为了解决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海缆感知能力差、持续作业时间短等问题,广东电网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优势单位,组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攻关团队。
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声-光-磁-电”多模信息融合的海缆探测定位方法,攻克了多传感器组合的抗干扰导航技术,成功解决了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在低能见度水下环境海缆搜寻定位难和近底水下导航失效的难题。
“看得清”之后,项目团队又致力于“行得稳”。针对海底复杂环境,他们设计了履带和雪橇两种行进方式,有效解决了机器人在稀软土海床行进难的问题。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输电所所长范亚洲自豪地表示:“我们项目研发的机器人将全面适用于我国近海的稀软土海底,最大敷埋作业速度将达到1000米/小时,作业速度较原来提升了近一倍。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为我国海上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这一水下敷缆机器人的成功下水测试,无疑为我国海上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为我国海上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