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各地多措并举,全力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专家表示,未来,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温暖中过冬。

中国经济报导: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能源转型步伐稳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格局日益优化。

特别是在气温逐渐降低,居民用暖需求增加的当下,各地多措并举,全力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近日,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当前正值迎峰度冬关键时期,能源保供任务繁重。能源系统要密切关注能源供需动态变化,扎实做好能源供应保障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抓好突出问题整治,强化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祥和过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2024—2025年供暖季全国能源保供会议上介绍,全国煤炭生产持续保持稳定,油气增储上产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1.6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加3.7亿千瓦。

当前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的较高水平,东北地区备冬储煤较为充足。

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了80亿立方米,储气库已提前完成注气任务,为供暖季的稳定供气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型储能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电力保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江苏和浙江为例,两地通过大规模推广新型储能项目,有效缓解了用电高峰期紧张问题。

江苏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8252万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总装机规模的42%,成为全省发电装机的第一大电源;浙江省则通过建设“虚拟电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分散式能源资源的精准调度,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

与此同时,煤炭在能源保供中的“压舱石”作用越加凸显。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积极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能力,实现了从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电力的调节性电源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也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内蒙古一家煤矿每日原煤产量可达8万吨,外运装车日运量始终保持在15列火车的水平,将大量电煤运往长春、四平、本溪、抚顺等地,为这些地区的供暖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近年来,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齐头并进。2024年,新疆进一步加大了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油气产量稳步增长,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新疆还大力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通过优化煤炭产业布局,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了一批大型煤电项目和煤制油气项目的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业内专家表示,传统能源大省应继续加大煤炭、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鼓励绿色化、智能化煤矿油田建设,不断提升增产保供能力。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随着能源低碳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展现强劲势头。

西藏启动7个清洁能源集中供暖特许经营试点,计划投资37.75亿元,新建及改造供暖总面积622.4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惠及近20万干部群众。

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保供能力,专家建议,要加快推动传统供热向现代供热转变,全面提升供热系统能效与智能化水平。

通过构建安全低碳、清洁高效、智慧经济的新型供热系统,实现能源的精准调度和高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安全排查工作,确保供暖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内蒙古,当地以实施“温暖工程”为载体,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供暖问题,完成了68个热源点的新建改造工作,供热面积提高了0.7亿平方米,达到了13.5亿平方米;河北省则利用“无人机”开展线路巡视检查,实施带电作业消除线路隐患,确保群众安全用电、温暖过冬。

“通过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高碳向低碳、从污染向清洁的能源转型。”

专家表示,未来,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温暖中过冬。

More from 热点More posts in 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