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供暖季,各地提前加强煤炭储备和电力调度,确保了电煤供应充足,并通过跨省电力调度和电力互济机制,保障了重点地区的用电需求,优化了电网调度能力,为冬季用电高峰做好了准备。
中国经济报导:近期,我国多地气温骤降,民生用能需求随之增长,能源保供工作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确保能源供应的充足和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地纷纷提前加强煤炭储备和电力调度,同时,随着新一轮设备更新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冬季能源保供和提升供应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了能源安全的首要职责,表示要全面增强供应保障能力。
他们强调了强化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性,承诺全力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充分发挥煤炭和煤电在兜底保障中的作用,推进油气资源的增储上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并持续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在之前的供暖季全国能源保供会议上,会议介绍了储备和生产供应方面的具体情况。
全国统调电厂的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天数超过30天,天然气资源准备充足,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了80亿立方米,储气库已提前完成注气任务。
在发电装机容量方面,全国已达到31.6亿千瓦,自10月份以来,煤炭和天然气的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然而,随着冬季供暖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能源保障工作仍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需要继续加强煤炭储备、优化电网调度、推动新能源发展,并在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系统灵活性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
入冬以来,我国煤炭主产区持续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全力保障电煤供应。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达到4.3亿吨,同比增长1.8%;日均产量为1426.6万吨。
进口煤炭达到5498万吨,同比增长26.4%。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为43.2亿吨,同比增长1.2%;进口煤炭为4.9亿吨,同比增长14.8%。
专家指出,当前全国电煤库存整体处于较好水平,为今年迎峰度冬提供了良好的保供基础。
今年供暖季,各地提前加强煤炭储备和电力调度,确保了电煤供应充足,并通过跨省电力调度和电力互济机制,保障了重点地区的用电需求,优化了电网调度能力,为冬季用电高峰做好了准备。
在今冬采暖季,多个地区和企业强化了煤炭储备和电力调度,确保了能源供应的稳定,保障了冬季供热和用电需求。例如,国家电投加强了电煤供应合作,确保长协兑现率超过95%,电厂存煤达到1878万吨,平均发电可用天数达到44天;北京电网预计2024年至2025年采暖季最大负荷将增长8%,通过跨区调电引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外部电力以满足首都用电需求;山西电力通过优化省内外电力调度和电力互济,保障了京津冀、华中等地区的电力供应,确保即使出现寒潮天气,省内最大发电能力也能支持外送电量。
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落地,数智化等新技术在保障能源生产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建议,要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升能源供应效率。
在黑龙江,华电能源所属哈热公司通过供热管网数智化改造,实现了调度指挥中心的高度智能化一体运行,实现了热源合理分配和精准调节,2024年至2025年采暖期以来,一级网流量同比降低了13%,热网补水量同比降低了36%,居民用热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山东省,济宁高新公用公司针对供热管网温度不均的问题,全面升级智慧供热平台,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按需供热和全链路自动化管理,还引进了智慧调控设施,成功在32个小区安装了近3万套设备,进一步提高了供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各地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能源供应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力调度的优化,我国能源保障体系将向着更加高效、灵活、智能的方向发展。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未来需注重长期稳定供应策略,继续加快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优化电力调度,探索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机制。
他们表示,要做实做细应急工作预案,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