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涉农贷款呈现“总量扩、占比升、利率降”的特点: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42万亿元。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发布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共同召开了一场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的会议。
会议强调了金融系统和农业农村部门应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致力于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金融系统与农业农村部门紧密合作,持续加大了对“三农”领域的资源投入。
他们不断完善金融政策与组织体系,扩大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这些努力使得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涉农金融风险也得到了显著降低。
在此次会议上,三部门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他们强调,要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以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投放,加大对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和领军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统筹支持县域富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提升“三农”领域信贷产品的适配性。此外,还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常态化金融帮扶机制。
会议还提出了探索差异化融资服务模式,增加信用贷款供给,推广农业设施、活体畜禽等抵质押贷款。实施好创业担保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农民致富增收。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金融科技赋能,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实施好粮食种植保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增强农业保险保障能力。
此次会议还提出,要强化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加强金融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联动,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培育一支既懂金融又懂“三农”的工作队伍。推动涉农信息共享运用,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和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
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监测,强化涉农信贷行为监管,做好贷款“三查”,提高金融资金使用效率。打击农村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农村金融领域风险,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环境。
据记者了解,金融管理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措施,强化乡村振兴领域金融要素保障。
目前来看,随着政策文件逐步落实,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深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涉农贷款呈现“总量扩、占比升、利率降”的特点: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42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认为,多维度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对重点群体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相关部门应给予宽松的探索环境,鼓励金融机构继续探索各类乡村资产的抵质押方式,通过机构间合作优势互补,分散风险,突破现有业务瓶颈。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打造乡村振兴综合金融生态。
未来应针对乡村发展局面优化倾斜信贷资源、强化保险、赋能资本市场,缩小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真正让金融助力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