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调整中,国资委决定保持“一利”不变,但用“营业收现率”替换了原有的“营业现金比率”,并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的总要求,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2024年的国资央企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2025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对“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旨在推动央企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是国资委对央企考核的重要工具,其中“一利”指的是利润总额,而“五率”则包括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营业收现率。
在2025年的调整中,国资委决定保持“一利”不变,但用“营业收现率”替换了原有的“营业现金比率”,并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的总要求,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
那么,什么是“营业收现率”呢?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总额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值。
与“营业现金比率”相比,营业收现率更加关注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流入情况,而不仅仅是现金流量净额。
营业收现率的计算公式为:营业收现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细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营业收入”总额。而营业现金比率则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经营现金毛流量(息前税后利润+折旧与摊销)扣除经营营运资本增加后企业可提供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则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减去资本支出,更接近考核当期可自由使用的现金流情况。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此次指标体系的微调,可以更细致地观察企业应收科目对实际现金收入的干扰情况,从而细化考核央企现金流质量。
她认为,营业收入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增值税、应收预收变化以及非现金业务三项科目。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分析认为,营业收现率能够反映企业营业收入中实际收到的现金所占比例,用它替换营业现金比率,有助于了解企业的收入质量,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具体和针对性更强。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也指出,营业收现率更侧重于衡量企业从销售活动中实际收到现金的能力,而营业现金比率则是反映企业在营收中获取现金的能力。两者虽然都关注现金流,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营业收现率的引入,可能意味着国资委希望央企更加注重销售活动的现金回流,确保现金流的健康和稳定。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对央企考核指标的动态调整,引导央企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从2019年至今,央企的考核指标经历了从“两利一率”到“两利三率”,再到“两利四率”,直至“一利五率”的演变,这一系列的调整旨在深入分析制约央企效益持续增长的核心因素,积极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
国资委还提出,要推动央企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出资人政策供给,健全精准化、长周期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尽职免责机制,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