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云南省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成“形”起“势”,将持续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经济报导:云南省在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云南省,发电、用电、送电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这得益于该省在能源领域的持续创新和高效管理。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这一数字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绿电交易市场日渐活跃,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绿电+先进制造业”模式更是成为了云南省最具竞争力的新优势。
能源建设是云南省发展全局的关键。在过去的一年中,云南省能源系统始终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坚决扛起了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
在能源保供方面,云南省取得了有力有效的成果,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能源工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扩大能源规模的同时,云南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临近岁末,新能源工程建设传来捷报,富民县罗免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首批风光基地项目的里程碑。
这些项目的并网发电,不仅将显著提高云南省的清洁能源比例,还将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云南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1.5亿千瓦,其中绿电占比超过90%。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预计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在新能源大规模投产及前期水电来水好于预期的情况下,1至11月,全省全部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4288亿、2541.4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11.4%、10.9%,发电增速居全国第二位,用电增速居全国第四位。
新能源发电量达到6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西电东送”电量增长15%,均创历史新高。
云南省国资国企在能源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托巴水电站全部投产,富民、禄丰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开工,永仁独立共享储能示范项目投入运行,楚雄500千伏光辉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重大能源项目的加速推进,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
云南省对能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使得水电来水“来得早、退得快,前多后少、陡涨陡落”的形势得到了有效应对。
全省能源系统提早谋划、及时响应,持续强化电力供需形势监测分析和滚动研判,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火电保供和调节作用,加强水火风光联合优化调度,支撑水电和新能源发电利用率均保持在99%以上。
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云南省率先开启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全省超过9万家市场化电力用户将享受到这一改革红利。
电力现货市场首次开展整月连续结算试运行,当天交易的电力实现跨区域流动,独立储能等入市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快构建。
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云南省不断加快智慧电网建设,以优质的电力供给惠民生、促发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实现智能微网全功能并网运行,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疆智能配电网建设成效显著,昆明市建成全省首个电网友好型“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微电网。
在加快培育绿色能源优势方面,云南省的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的用电量分别增长了17.2%、28.3%、78.9%。
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云南省的工业支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勾勒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
1至11月,“新三样”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12%、18%,“绿电+先进制造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优势。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大屏上,绿电交易数据滚动更新,单月最大结算电量超过1.8亿千瓦时,比年初增长45倍以上;单月最多市场主体参与数量超过100户,比年初增长近5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电消费越来越受到经营主体的欢迎。
2024年,全省绿电交易电量累计突破16亿千瓦时,是2023年的120余倍,涵盖工业、食品、建筑等多个行业。
全社会的绿电消费意识逐步提升,不仅释放了绿电消费潜力,而且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绿电绿证应用,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贸易竞争力,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和需求,更增强了企业在滇发展的信心与底气。
作为省内最大的绿电用户,云铝股份生产用电结构中绿电比例高达80%以上,绿色铝产品碳排放仅为煤电铝的20%左右,这一显著优势使其成为国内绿色铝生产的领军企业。
云铝股份生产的铝锭、铝合金等主要产品碳足迹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依托显著的绿电优势,云南省先行先试建设零碳园区,以更少的能耗、更低的碳排放提升发展“含绿量”。首批建设的5个零碳园区成效初显: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步伐加快,绿色能源多能互补不断深入,碳排放管理能力基础更加夯实,交通、建筑、绿化等领域协同降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绿为底,云南省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成“形”起“势”,将持续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