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全面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浙江省,这一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一场场能源供给革命正在上演,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作为浙江省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能源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集团”)在“向绿而行”的征程中,以高质量绿色转型为目标,跑出了加速度。
浙江,一个资源小省却是一个能源消费大省,火电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用能需求。面对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趋势,浙能集团将绿色低碳作为战略方向,不仅充分发挥了电力供应的“压舱石”作用,还全方位改造升级了传统燃煤发电机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了从“多发电”到“发好电”的转变。
早在2017年,浙能集团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部机组超低排放的大型发电集团。首创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开创了煤炭清洁利用的新时代。
浙能嘉兴发电厂,作为浙能旗下的“老牌”发电企业,正在探索电力多元发展的绿色循环“新范式”。通过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大机组集中供热、厂区风光发电等方式,将发展清洁能源与区域能源治理有效融合。嘉兴发电厂还计划以微电网为突破口,实现新增园区配电网试点等,深化“电厂+”服务。
在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浙能集团积极建设大容量、高参数、清洁高效的发电机组。这些机组普遍具有热效率高、煤耗低等优点,投运后周围大气、水、声、土壤等环境质量均能维持现状水平,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浙江舟山六横岛,浙能集团首个自主开发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主体工程于2023年9月26日开工,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接卸600万吨液化天然气,新增天然气供应84亿立方米/年。
走进高44米、内径88米的2号储罐,可以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焊接钢板,罐体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使用低温压力容器钢板焊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衬,可以保证罐体的密封性,防止甲烷逃逸造成安全和环保隐患。
从六横岛往东,在茫茫大海中,矗立着高百余米的海上风机,这是浙能集团的海上风电场。强劲的海风吹动下,80多米长的巨大叶片不停转动,生产出清洁的电能,并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陆地。
浙能集团海上风电场正在成为华东地区电力保供的重要力量。嘉兴风电集约化管理的四个海上风电场共244台风机,2024年累计输送绿色电能约3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煤10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0万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能集团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科学论断。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浙能集团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结构从单一水电到“风光水”等业态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技术创新驱动。在杭州市滨江区白马湖畔,坐落着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这是由浙能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白马湖实验室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聚焦绿色能源的能质转化与传递,围绕太阳能转换与催化、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互补等主攻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科研攻关。
作为企业牵头设立的研究机构,白马湖实验室锚定产业需求开展科研立项,通过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快速汇聚了一支240余人的能源领域高水平队伍,由两名院士领衔,领办实施了近40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研发项目。
技术创新不仅发生在实验室里,也发生在能源生产的第一线。浙能集团舟山煤电公司地处舟山六横岛,因地制宜使用了独特的适用于海岛的脱硫技术。
舟山煤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多种工艺对比后,舟山煤电公司充分发挥地处舟山六横岛的地理位置优势,应用并优化海水脱硫技术作为电厂烟气脱硫工艺。
浙能集团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向新而变”,产业升级“向绿而行”,以高水平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浙能。
2024年以来,浙能集团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科技攻关再上台阶,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围绕深远海风电、太阳能发电、氢能与储能等方向谋划和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
浙能集团正在以技术创新和绿色工程,源源不断为浙江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助力,勇当浙江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者,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贡献着浙江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