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支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其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课题。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头迅猛,能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这一系列变革不仅体现了我国对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也彰显了能源产业在“绿色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的转型升级成效。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了14.4%。这一增长背后,是太阳能和风电装机容量的显著提升。
具体来看,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2亿千瓦,同比增长了46.7%;风电装机容量约为4.9亿千瓦,同比增长了19.2%。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成就。
为了进一步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政府印发了《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该方案明确提出了在发输配电领域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行动,以及风电光伏设备更新和高效回收利用行动,旨在通过提升标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推动能源领域设备的更新换代,引进绿色产能,使能源行业向绿色化转型。
例如,在广西,当地实施了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供热、灵活性“三改联动”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了煤电机组的清洁高效灵活发电水平。
在河南,某高端装备产业园引进了分布式水制氢能工业切割功能系统,简化了供气流程,综合提高了20%至30%的生产效率,致力于实现零碳排放。
在天津,当地投资数亿元升级老旧电缆、开关柜、老旧杆塔等关键电力设施,更新升级高耗能变压器400余台,降低了输电损耗。
此外,我国还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聚焦原创性、引领性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这将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促进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培育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
在云南省的班果光伏电站,轨道机器人来回穿梭进行巡检,原本需要2个小时的人工巡检现在只需20分钟。
热成像摄像机、拟人态传感器等先进设备技术的应用,实现了24小时监测,并能秒级响应发现问题,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源设施的运行效率,也为能源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