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自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

立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农民收益,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一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

中国经济报导: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粮食安全被视为国家的大事,而耕地则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在地方政府的追求发展中,农民的收益也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这一成就正是综合协调了国家粮食需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三者关系的结果。

首先,在保护耕地的同时,我们注重保障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并在节约用地上下功夫。这意味着在确保耕地不被过度侵占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自然资源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了1758万亩,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这一成就有效地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耕地净增加739万亩,这一变化扭转了之前耕地“南减北增”的不利局面。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耕地总量的增加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充满了挑战。

其中,最关键的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平衡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浪费甚至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提高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不少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转向种植经济作物,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占用耕地,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

如何在保障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护好耕地,同样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数据,2019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与10年前相比,耕地减少了1.13亿亩。

具体来看,10年来我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与此同时,全国建设用地增加了1.28亿亩。曾经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我国南方耕地锐减,传统的“南粮北运”模式逐渐转变为“北粮南运”。即使在相同的耕地面积下,这种布局的变化也会相应减少耕地产能。

为了综合协调国家粮食需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通过节约用地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全面节约战略,强化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和标准控制,自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了45%。

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用地需求。

健全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统筹,引导有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立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农民收益,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一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

同时,将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确保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农民得到实惠。

Comments are closed.

Mission News Theme by Compete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