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中国经济报导

中国经济报导:泸州港构建起双向开放的新格局

中国经济报导: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一支以“坐着高铁看中国·走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主题的采访团,来到了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港。他们深入了解了泸州港的业务运营、辐射范围以及智慧港口建设的最新进展。 据四川泸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副总经理曹廷华先生介绍,泸州港在全国内河港口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它更是全国内河港口中第一个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服务的港口。泸州港不仅是四川省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同时也是国家指定的进口粮食口岸,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使命。 泸州港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向东可以直通大海,向西则可通过中欧班列抵达欧洲,向南则可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通往东南亚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泸州港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向东向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为泸州市乃至整个四川省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四川省的第一大港口,泸州港目前稳定开行的航线包括泸州至南京、上海等沿江航线共6条,以及日本、韩国等近洋航线3条。航班密度达到每周10余班,为货物流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 此外,泸州港还积极开行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等,形成了以粮食、矿建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机械设备为主的四大类支柱性货源。这些货源的稳定输出,不仅为泸州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采访团的走进,不仅让外界更加了解了泸州港的发展现状,也为泸州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泸州港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力量。

国家加力支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9月30日,商务部传来喜讯,自8月份国家加力支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政策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0时,已有511万名消费者参与了这一政策,购买了涵盖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热水器、厨卫电器、电脑、手机等8大类家电产品共计711万台,享受到了高达64.03亿元的中央补贴。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刺激了家电消费,还带动了家电市场的整体销售,累计销售额超过了335亿元。 具体来看,绿色智能家电产品在此次以旧换新活动中备受青睐。在8大类家电产品中,一级能效产品的销售额占比高达92.53%,显示出消费者对节能环保产品的认可和追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湖北、上海、重庆等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扩充了家电补贴品类,将净水器、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绿色智能家电纳入了补贴范围,进一步推动了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 市场销售方面,线上线下市场都呈现出销售两旺的态势。根据第三方数据公司的统计,8大类家电产品在线上线下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44.9%和47.0%,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市场预期,显示出以旧换新政策对家电市场的强大拉动作用。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督促各地加快落实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确保政策红利能够及时、充分地惠及广大消费者。 同时,商务部将推动家电生产、流通企业抓住国庆节和“双十一”等重要消费节点,通过企业让利等方式,进一步叠加政策效应,激发消费潜力。 为了更好地释放政策效应,商务部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政策实施机制,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同时,商务部还将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措施,商务部期望能够进一步激发家电市场的活力,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家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政府积极推动一批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

今年以来,江苏省紧紧围绕16个新兴产业和50条重点产业链,集中力量推进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在新开工一批项目的同时,江苏省政府积极推动一批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以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旨在保持“江苏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在1至8月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了12.6%,这一增长率比去年同期高出2.4个百分点,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出1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凸显了江苏省实体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显示出江苏省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面的坚定决心。 在省级重大工业项目方面,已有600个项目完成了全年计划投资的78.3%,超出了序时进度11.6个百分点。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江苏省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具体来看,南京冠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南京新港启动了占地55亩的新型光电显示器散热模组项目的建设。这个项目是江苏省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项目之一,也是推动产业链升级的关键项目。目前,南京冠佳已经成为了国产前五位的智能手机品牌散热模组的供应商,其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随着项目的建成,南京冠佳将在这一细分市场中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并有望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这不仅将提升南京冠佳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南京冠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建设,是江苏省推动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省范围内,类似的重大项目正在不断涌现,它们不仅为江苏省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江苏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技术创新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江苏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持续竞争优势。同时,江苏省也将继续关注和推动这些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达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产业贷业务规模已成功突破100亿元大关

近日,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特色信贷产品——产业贷业务规模已成功突破100亿元大关。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不仅彰显了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该行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支持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 近年来,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深耕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县一业、一业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这一项目旨在通过精准施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服务全省农业产业及当地确定的特色产业方面,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开展了重点服务,实现了粮食(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生猪及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全省千亿级绿色农产品产业信贷支持县级全覆盖。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在相关产业上投放的产业贷贷款已超过200亿元,贷款结余规模突破100亿元,这充分证明了该行在农业特色产业链贷款服务模式上的突破和规模化发展。 在主粮产业开发实践中,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积极探索形成了“链长制”特有的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主体为切入点,为核心主体配备链长制专属团队,根据产业链各层级、各环节的资金使用规律,提供“耕、种、管、收、烘”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今年“三夏”期间,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在全省范围内累计服务粮食行业核心主体客户465户,成功拓展链式客户超过1万户,实现了“三农”贷款投放量近68亿元。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的这些举措,不仅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将继续发挥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闽粤联网工程已实现两省之间互送电量高达89.3亿千瓦时

闽粤联网工程自投运以来,已经走过了两个春秋。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这一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为福建省和广东省的电力供应和能源结构优化做出了显著贡献。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闽粤联网工程已经实现了两省之间互送电量高达89.3亿千瓦时,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工程的运行效率,也彰显了区域合作的成果。 闽粤联网工程,作为我国南方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电力大动脉。该工程的建设和投运,不仅加强了区域电网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还为两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自2019年工程正式投运以来,闽粤联网工程充分发挥了其电力输送的桥梁作用。在电力需求高峰期,福建向广东输送电力,有效缓解了广东的电力供应压力;而在电力富余时期,广东则向福建输送电力,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灵活的电力调度机制,使得两省的电力供需更加平衡,提高了整个区域的电力供应可靠性。 89.3亿千瓦时的互送电量,相当于为两省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这一数字的背后,是闽粤联网工程在保障电力安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具体来看,闽粤联网工程在以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障电力安全:通过联网,两省可以共享电力资源,提高电力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对电力供应的影响。 优化能源结构:联网促进了清洁能源的消纳,有助于推动两省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的电力供应为两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电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提升区域竞争力:闽粤联网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提升了区域电网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两省的进一步合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向“新”,创新攀“高”。近年来,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的山东省,深刻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脉搏,立足自身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巨大的潜在优势,积极拥抱未来,超前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前沿产业。 山东省以此为契机,加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致力于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集群,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在元宇宙领域,山东省充分发挥自身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势,积极推动元宇宙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元宇宙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还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元宇宙人才,为山东省元宇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工智能领域,山东省以济南、青岛等城市为核心,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多措并举,山东省吸引了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深海空天领域,山东省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雄厚的航天科技实力,积极布局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山东省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深海空天产业基地,推动深海空天技术与海洋经济、航天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深海空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山东省还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通过设立产业创新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产业向“新”的同时,山东省还注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的“老树发新芽”。例如,山东省的纺织、家电、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引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元素,实现了转型升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山东省正以产业向“新”、创新攀“高”的态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山东省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前8个月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显著增长

9月2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了最新的经济运行数据,这些数据全面展示了深圳市在2024年前八个月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态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8月期间,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0.6%,这一成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尤为亮眼。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市的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深圳市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持续推动产业升级的努力。深圳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工业增加值外,深圳市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深圳市持续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的投入,1-8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了8.2%,这表明深圳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市场销售方面,深圳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活跃,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9.5%,其中线上零售增长尤为突出,显示出深圳市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前景。同时,深圳市的居民消费信心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内需动力。 在进出口方面,深圳市的外贸表现同样可圈可点。1-8月,深圳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7.8%,其中出口增长尤为显著,同比增长了8.5%。这一成绩得益于深圳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 总体来看,深圳市1-8月的经济运行数据呈现出以下特点: 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显示出深圳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成效。 投资增长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8.2%,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场销售活跃,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5%,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8%,外贸经济稳中向好。 这些数据的发布,无疑为深圳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增添了信心。深圳市将继续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9月28日,位于青海省海东市零碳产业园内的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一期项目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主体结构封顶。这一喜讯的传来,标志着青海首个万卡集群项目正式宣告封顶,这不仅是对项目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青海省在绿色算力产业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 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项目,作为海东市在2023年引进的绿色算力产业重点项目,承载着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重点数据中心基地的宏伟目标。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推动青海省乃至全国算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高达230亿元,这一数字本身就足以看出其规模之大、意义之重。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零碳液冷工艺为主的数据中心,这一创新的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还能在保证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预计建成后的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将形成一个不低于400MW功率的数据中心。这一功率的数据中心,将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满足未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需求,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主体结构封顶的背后,是项目团队数月的辛勤努力和科学管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确保了项目按计划推进。万卡集群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封顶更是意味着青海省在高端计算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万卡集群,顾名思义,是由一万张及以上计算加速卡组成的集群式高性能计算系统。这种集群式计算系统在处理大规模数据、进行复杂计算时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大幅提升计算效率,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金融分析等领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随着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一期项目的主体结构封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这里将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算力产业的重要基地。这不仅将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全国算力网络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算力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

在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最新进展。发布会上,贵州省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工作的规划和部署。 据悉,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自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紧密协作,紧紧围绕攻坚行动的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 首先,在规划布局方面,贵州省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形地貌复杂等特点,科学制定了水网建设规划。规划覆盖了全省9个市(州)和2个自治州,涉及水利、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省、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水网体系。 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近千项,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重大引调水工程、骨干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迅速,为解决贵州水资源短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贵州省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保护,严格水资源管理。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调度和监管,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确保水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发布会上,贵州省相关领导还介绍了未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他表示,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优化工程建设,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三是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水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展顺利,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贵州省将继续努力,确保水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4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9月29日,2024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场盛会吸引了众多行业精英和媒体的关注,记者们纷纷涌入会场,捕捉着每一个重要的信息。 在大会上,记者们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那里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数据。据悉,在今年1月至8月间,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产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668.3亿元,这一数字相较于2021年同期增长了18.6%,充分展现了重庆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增长对全市工业产值的增长贡献率高达75.1%,使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了全市汽车产业和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为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负责人在会上详细介绍了重庆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发展规划。他指出,早在2020年,重庆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随后,在2023年,重庆市进一步提出了要推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而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这无疑为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重庆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系统谋划,乘势而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重庆市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在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同时,重庆市还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使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重庆市更是下足了功夫,打造了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优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这一切的努力和成果,都为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重庆智慧和重庆方案。

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正式揭牌

近日,在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成立大会在天津隆重举行,标志着天津市在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热烈的气氛中,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正式揭牌,宣告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旨在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搭建一个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也是对全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大会上,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智能建造产业在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他指出,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大会期间,来自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建造产业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们就智能建造的关键技术、产业链协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成立,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联盟的成立,旨在通过以下措施,推动智能建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建筑行业的智能化管理。 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推动天津市乃至全国建筑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转型升级贡献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联盟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的发展新技术路径

从南京大学传来喜讯,该校教授朱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及其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难题。 他们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提取技术,能够从盐湖卤水中提取出高纯度的锂盐。 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而且有望推动我国锂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的发展。 据悉,朱嘉教授和陈骏院士的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分析了盐土植物的蒸腾机制,发现其能够在极端环境下高效地吸收和释放水分。 这一自然现象启发了研究团队,他们尝试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锂盐的提取过程。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他们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提取技术。 该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高效性: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锂盐的提取效率,缩短提取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环保性:该技术采用天然、环保的提取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高纯度:提取出的锂盐纯度较高,能够满足高端锂电池等领域的需求。 这一创新成果于27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纷纷表示,这项技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南京大学校长表示,朱嘉教授和陈骏院士的研究团队在锂盐提取领域的突破,是南京大学科研实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学校将继续支持科研团队开展创新研究,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有助于我国锂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将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朱嘉教授和陈骏院士等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锂产业必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湖南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湖南省勇立潮头,创新驱动,全国首创“两业融合共进”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湖南的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两业融合共进”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这是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一项重大战略。以下是这一战略的详细内容和预期成果: 一、政策引领,打造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两业融合共进”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优化税收政策、提供金融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产业协同,构建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湖南省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整合,构建起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产业生态。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湖南省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领域拓展,实现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三、创新驱动,培育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湖南省将创新作为“两业融合共进”的核心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人才培养,夯实融合发展的新基础 湖南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两业融合共进”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适应融合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区域协同,拓展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湖南省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拓展“两业融合共进”的发展空间,提升湖南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六、品牌建设,提升融合发展的新形象 湖南省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提升湖南“两业融合共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对外宣传,提升湖南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以上措施,湖南省“两业融合共进”战略正逐步迈向新篇章。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将推动湖南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将为全国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湖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