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作为我国能源装备领域的“国家队”,东方电气集团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它成长于我国三线建设的火热年代,历经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壮大。 东方电气集团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铸就了大国重器能源装备,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回首东方电气集团的发展历程,仿佛穿越时空的长河,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它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光荣岁月。 从艰苦创业的岁月到如今的技术领先,东方电气集团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为国家能源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在东方电气集团的发展历程中,有一项成就尤为引人瞩目。那就是为我国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研制的两套单机容量为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这两套机组于1981年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水电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套机组在1985年荣获了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中国水电史上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充分体现了东方电气集团在水电领域的卓越贡献。 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不仅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资源,也为东方电气集团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这两套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以其先进的技术、可靠的性能,成为了我国水电装备的典范。它们的成功投运,不仅为东方电气集团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也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如今,东方电气集团继续秉承“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能源装备技术的创新。 在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东方电气集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报导
中国经济报导:今年以来,江苏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聚焦16个新兴产业和50条重点产业链,全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以期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保持“江苏制造”的竞争优势。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产业布局上,江苏省精准发力,新开工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项目。同时,江苏省政府积极推动一批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将这些项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确保“江苏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据统计,1月至8月,江苏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6%,这一增长率不仅高于去年同期2.4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10.3个百分点,充分展现了江苏实体经济的活力和特色。其中,600个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已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78.3%,超序时进度11.6个百分点,显示出江苏省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的高效推进。 在具体项目上,南京冠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光电显示器散热模组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占地55亩,位于南京新港,是江苏省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项目之一。目前,南京冠佳已为国产前五位的智能手机品牌提供散热模组,市场供不应求。项目建成后,南京冠佳将在这一细分市场扩大份额,逐步替代进口产品。据悉,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新增营收约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00个,年增税收约4000万人民币,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围绕国际OLED、Micro-LED、玻璃机封装、电子纸等前沿技术方向,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旨在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江苏省以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等区域为重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江苏省正着力推动Micro-LED、硅基OLED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随着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建成,江苏省有望在2025年跻身全国前三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截至8月底,江苏省今年计划新开工的232个项目已有213个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91.8%。在新开工项目的同时,一批大项目也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了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的梯度效应,为江苏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山西省统计局发布消息:今年8月份,山西省规模以上原煤产量达到了11378.3万吨,同比增长了0.8%。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山西省在煤炭产业领域的强大实力。据统计,全省前8个月规模以上原煤产量累计达到了81321.7万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6%,进一步凸显了山西省在煤炭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山西省,被誉为“煤海”,其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2023年,山西原煤总产量达到了137752.0万吨,为我国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2024年山西省煤炭稳产稳供工作方案》,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2024年全省煤炭产量将稳定在13亿吨左右,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山西省紧紧围绕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调整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在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的过程中,山西省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同时,山西省不断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提高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在智能化煤矿建设方面,山西省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建成12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3200处无人值守硐室,所有重要作业地点实现无监控不作业,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在绿色开采方面,山西省积极探索绿色开采技术,加强对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通过努力,山西省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规划,到2025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将根据国家保供需要稳定在合理水平,大型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智能化煤矿达到300座。到2027年,各类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为我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报导: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省的农村面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粮食生产领域,实现了从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从“吃不饱”迈向了“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质的飞跃。 回顾1957年,云南省的粮食产量仅为634.5万吨,相较于1949年的374万吨增长了69.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1984年,云南省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吨,达到了1005万吨。1994年,粮食总产量进一步攀升至1146.5万吨。此后,云南的粮食总产量每两年就突破一个百万吨关口,2000年达到了1467.8万吨。200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500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科技措施的大力推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分别在2013年、2016年和2021年突破了1700万吨、1800万吨和1900万吨。到了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974万吨,是1949年的5.3倍,年均增长率为2.3%。 在粮食单产水平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的农业政策持续优化,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粮食单产水平逐步提高。1991年,云南的粮食单产达到了每亩201.35千克,2011年提升至每亩257.88千克,2020年进一步增至每亩303.28千克。到了2023年,单产提高至每亩310.14千克,是1949年粮食单产的3倍。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优化也是云南省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云南省积极调整粮食生产格局,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推动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区域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云南省共有36个县纳入产粮大县粮食产量监测。2023年,这36个产粮大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的51.6%,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5%,综合单产每亩325.49千克,比全省平均单产高4.9%。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产区的稳定作用日益显著。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云南省持续深入贯彻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巩固提升粮食产销平衡能力,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供应能力,持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积极发展冬早玉米、冬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自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2023年达到6364.83万亩,比1978年增长了15.4%。从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情况看,2023年稻谷、玉米、小麦播种面积4326.48万亩,薯类播种面积920.03万亩,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5.7%和154.4%。 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油料和一些比较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23年,全省油料产量达到了68.45万吨,是1978年的12.4倍;茶叶产量55.68万吨,是1978年的31.3倍;水果产量1380.88万吨,是1978年的118.8倍;糖料产量1586.89万吨,占全国糖料产量的13.9%;烟叶产量87.08万吨,低产低质烟田逐年调减,高端烟叶开发成果显著;鲜切花产量达到189.73亿枝,花卉定价权进一步巩固,云茶、云糖、云烟、云果、云花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云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2024年上半年,贵州能源集团紧紧围绕其核心业务,坚定不移地贯彻“煤电气化协调发展,综合业务协调支撑”的战略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75万千瓦,发电量达到了6.12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了326.95%。 营业总收入也实现了显著增长,达到了2.28亿元,同比增加了1.66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贵州能源集团在绿色发展赛道上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 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贵州能源集团精准发力,致力于实现多能互补。集团成功建成了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并正在加快推进普定、水城两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的前期工作。 同时,有序推进黔南抽水蓄能以及关岭、普定、水城、西秀四个新型共享储能项目的建设。其中,黔南抽水蓄能项目计划在2029年完成首台机组的建设。 集团还积极探索“煤—焦—化—电”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风光火储”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模式,着力打造“贵州安顺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和“贵州能源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持续推动先进煤电、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投资方面,贵州能源集团重点发力,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是集团助力贵州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总投资高达48.28亿元,规划容量为1330兆瓦,占地面积约2万亩。集团积极把握国家关于“加快实施大型风电、光伏、抽水蓄能项目”的政策机遇,以及光伏组件价格调整的“时间窗口”,扎实推进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自成立以来,贵州能源集团新增电力装机217万千瓦,增长率为72.8%,其中火电增长27.78%,光伏增长529.1%。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370万千瓦,绿电装机比例从8.05%提升到了38.77%。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为贵州省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集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州能源集团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报导:10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33164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8月末的32982亿美元,实现了282亿美元的稳步增长,升幅达到了0.86%。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第三个月实现环比上升,显示出我国外汇储备的稳定性和增长趋势。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指出,2024年9月,全球金融市场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主要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和市场预期变化。 首先,美元指数在9月份出现了下跌。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其指数的波动对全球汇率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元指数的下跌意味着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 其次,全球金融资产价格的总体上涨也是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上升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增强的背景下,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偏好上升,导致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普遍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外汇储备中相关资产的价值增长。 此外,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产生了影响。在汇率折算方面,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包含多种货币,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储备的价值。在资产价格变化方面,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投资组合也会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综上所述,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4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及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外汇储备保持了稳定增长,这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态,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确保外汇储备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8%,这一数字较上一个月微幅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保持在49%附近,显示出全球制造业的恢复状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整体恢复力度仍有待加强。 具体来看,全球制造业的PMI指数的微小下降,反映出全球制造业的复苏步伐放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综合指数的变化表明,尽管全球制造业的恢复速度有所减缓,但整体恢复的趋势依然存在,只是恢复的力度和速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区域分布上,9月份欧洲制造业PMI为47.3%,较上一个月下降了0.7个百分点。这一下降趋势表明,欧洲经济的恢复基础并不牢固,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从欧洲制造业PMI的走势来看,欧洲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充满挑战。 与此同时,美洲制造业PMI为47.8%,较上一个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连续三个月保持在48%以下,这表明美洲制造业的弱势运行趋势并未改变。这一情况可能与美洲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有关。 在非洲,9月份制造业PMI为50.3%,较上一个月上升了1.9个百分点。尽管非洲制造业的恢复速度有所加快,但从各月的走势来看,非洲制造业的恢复稳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亚洲,9月份制造业PMI为50.7%,较上一个月上升了0.1个百分点,并且已经连续九个月保持在50%以上。这一稳定增长的趋势分析认为,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向好恢复,亚洲制造业PMI能够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在四季度,中国经济的恢复动力将继续增强,有望进一步带动亚洲经济的恢复动能。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逐渐宽松以及通胀压力的缓解,全球经济恢复的向上动能正在积聚。世界主要机构对全球经济的预测也趋向乐观。展望四季度,预计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财政政策也有望进一步发力。这些积极的政策预期将为全球经济向好恢复提供有力支持,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复苏。
中国经济报导:在2024年的国庆假期,北京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一场盛大的消费盛宴。在这八天长假期间,北京市共举办了近400项促消费活动,涵盖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旨在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市场繁荣。 北京市商务局对重点业态进行了密切监测,结果显示,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的企业在国庆期间实现了销售额高达70.6亿元,这一数字充分展示了消费市场的活力和潜力。相关数据显示,全市60个重点商圈的客流量达到了4573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9.7%,显示出消费市场的平稳有序和持续增长。 为了进一步推热消费氛围,北京市各区纷纷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在西城区,一场名为“金融街论坛购物季”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金融街的繁华与购物体验的结合,让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金融文化的魅力。朝阳区则举办了“花园节”,汇聚了百余家商户,打造了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市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购物体验。 在海淀区,一场名为“国潮京品节”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展示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而石景山区则通过“金秋国潮季”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 银联商务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些活动的成功。在假日期间,祥云小镇商圈、西单金融街商圈、双井商圈的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7倍、2.7倍、1.7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国庆期间北京市消费市场的火爆程度。 此外,北京市还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特色展览、开展促销活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节日生活,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项关于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最新报告。报告显示,在2024年的前八个月里,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达到了11732亿元,同比增长了2.7%。 这一增长数据表明,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的通信行业整体运行仍然保持基本平稳,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电信业务收入的具体构成中,值得一提的是,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持续推进,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为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新兴业务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为整个行业的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具体来看,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在1至8月间,这些企业共完成了2897亿元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0.5%。 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12.3%和61.6%,显示出这些领域在市场中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2.6%,进一步证明了物联网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用户规模方面,千兆用户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截至2024年8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了6.59亿户,这一数字比上年末净增了2307万户。 这一快速增长趋势表明,随着千兆光网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提升,我国宽带用户规模正在稳步扩大。 此外,5G技术的商用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随着5G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享受到5G带来的高速网络体验。 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使用体验,也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最新报告揭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根据报告,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机制,其中,目前有效的互换协议共有29份,互换规模累计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一种金融合作机制,它允许一国央行使用本国货币与另一国央行进行货币置换。这种融资安排不仅为参与国家提供了灵活的流动性支持,而且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活动,同时还能有效节约汇兑成本和降低汇率风险。 在《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强调了与境外央行间货币合作的不断深化,指出货币互换安排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也显示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报告进一步说明,互换协议规模代表了可使用互换资金的上限,但并不等同于实际使用的资金规模。具体到数据,截至2024年8月末,境外货币当局实际动用的人民币余额达到了916亿元,而中国人民银行实际动用的外币互换资金余额折合人民币约为6.8亿元。 此外,报告还特别提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金融合作成果。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已经与31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在19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支持,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交易渠道。 通过这些合作,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频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参与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些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报导:连日来,陕西省各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消费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图片展览等,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场文旅盛宴。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也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国庆假期期间,西安市更是推出了“长安夜,夜未央”2024西安市夜间消费季暨“长安夜市”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西安夜经济的活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夜西安”消费品牌。从10月1日至7日,莲湖区、未央区、曲江新区三区联合,依托西安的重点商圈、商业街区、购物中心、景区等消费场景,举办了“长安夜市”系列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西安市商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围绕“夜食、夜购、夜宿、夜游、夜娱、夜演”六大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从地道的美食小吃到特色的购物体验,从丰富的文化体验到精彩的娱乐演出,应有尽有,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献礼华诞 筑梦匠心”第三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创研发展示活动于9月28日在西安大华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咸阳市群众艺术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承办。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共展出文创产品300余件。这些产品包括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5所高校师生设计团队历时7个月创作的非遗文创作品,以及咸阳市非遗传承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与高校联合研发的非遗创新之作。这些作品涵盖了生活用品、艺术装饰品等多个领域,既保留了非遗的精髓与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与功能。 在开幕式上,来自西安、咸阳、渭南三地的26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进行了展示互动,吸引了众多外籍专家学者和观众前来观看和体验。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介绍,为了加快推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第一批西安市非遗项目文创研发至今,已有50余项非遗项目被纳入艺术院校课程。 随着更多非遗文创产品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关中地区丰富的非遗项目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的日子里,陕西省将继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助力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中国经济报导:根据四川省商务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0月4日,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共有82.12万人积极参与其中,共购买家电产品104万台,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家电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42亿元。 在补贴政策的激励下,总补贴金额高达8亿元。与此同时,申报量也呈现出显著增长,从政策实施初期的日均1750件,增长到目前的日均3万件,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和市场活力。 在参与家电以旧换新的众多城市中,成都、绵阳、宜宾、南充、达州等城市的销量位居前列。其中,成都的销量尤为突出,达到了57.24万台,占全省总销量的55.3%,成为全省家电以旧换新的绝对主力。 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潜力,也反映了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在成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在全省范围内,每万人购买家电产品的数量达到了124台,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四川省家电市场的繁荣程度。在人均购买量方面,成都、绵阳、宜宾、资阳、遂宁等城市表现突出,位列前五。 这些城市在推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的同时,也为全省家电市场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一级能效(水效)产品的占比高达90%,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在推动绿色消费、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成效。通过鼓励消费者购买一级能效产品,不仅有助于提升家电产品的能效水平,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为建设美丽四川、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自6月15日全面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政策激励下,全省家电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消费者购买热情高涨,一级能效产品占比高,为推动绿色消费、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从甘肃省政府国资委传来好消息,该部门今年以来在推动“双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据悉,省政府国资委精心谋划,推动总投资高达520亿元的项目库加快建设,旨在通过这一政策,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省属企业已成功实施“双新”项目75项,完成了1.1万台(套)设备的更新,累计投资额达到33.18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甘肃省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决心,也展现了省属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今年,省政府国资委根据《甘肃省推进省属企业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省属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并推广应用智能智造设备。2024年,甘肃省计划完成投资89.6亿元,更新设备约1.36万台(套)。展望到2027年,甘肃省的目标是完成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520亿元,更新设备约5.8万台(套),这将极大地提升甘肃省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省政府国资委指导省属企业遴选了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品牌产品,并推动这些先进设备、优质产品和创新技术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例如,兰石集团针对设备更新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梳理出了成套钻机、数字产品等23类细分行业83种优势产品及服务清单,并与兰州石化、华能集团等重点客户对接,成功参与投标项目13项,合同金额达到5.34亿元。甘肃电气集团也积极对接重要客户,其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了34%,成功入围中核集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等企业的品牌产品目录。 此外,省政府国资委还推动相关企业加大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金川集团与湖南有关企业签署了废旧电池回收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处理电池黑粉100吨,产出的镍钴盐类、碳酸锂等产品被用于生产电池材料。甘肃国际物流集团实现了二手车物流业务的常态化开展,为资源循环利用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省政府国资委还组织相关省属企业积极研究政策导向,及时谋划梳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8户省属企业申报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56项,总投资达到157.2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甘肃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