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中国经济报导

中国经济报导:截至10月4日,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共有82.12万人积极参与其中

中国经济报导:根据四川省商务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0月4日,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共有82.12万人积极参与其中,共购买家电产品104万台,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家电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42亿元。 在补贴政策的激励下,总补贴金额高达8亿元。与此同时,申报量也呈现出显著增长,从政策实施初期的日均1750件,增长到目前的日均3万件,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和市场活力。 在参与家电以旧换新的众多城市中,成都、绵阳、宜宾、南充、达州等城市的销量位居前列。其中,成都的销量尤为突出,达到了57.24万台,占全省总销量的55.3%,成为全省家电以旧换新的绝对主力。 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潜力,也反映了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在成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在全省范围内,每万人购买家电产品的数量达到了124台,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四川省家电市场的繁荣程度。在人均购买量方面,成都、绵阳、宜宾、资阳、遂宁等城市表现突出,位列前五。 这些城市在推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的同时,也为全省家电市场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一级能效(水效)产品的占比高达90%,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在推动绿色消费、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成效。通过鼓励消费者购买一级能效产品,不仅有助于提升家电产品的能效水平,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为建设美丽四川、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自6月15日全面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政策激励下,全省家电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消费者购买热情高涨,一级能效产品占比高,为推动绿色消费、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甘肃省今年以来在推动“双新”政策落地见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从甘肃省政府国资委传来好消息,该部门今年以来在推动“双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据悉,省政府国资委精心谋划,推动总投资高达520亿元的项目库加快建设,旨在通过这一政策,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省属企业已成功实施“双新”项目75项,完成了1.1万台(套)设备的更新,累计投资额达到33.18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甘肃省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决心,也展现了省属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今年,省政府国资委根据《甘肃省推进省属企业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省属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并推广应用智能智造设备。2024年,甘肃省计划完成投资89.6亿元,更新设备约1.36万台(套)。展望到2027年,甘肃省的目标是完成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520亿元,更新设备约5.8万台(套),这将极大地提升甘肃省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省政府国资委指导省属企业遴选了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品牌产品,并推动这些先进设备、优质产品和创新技术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例如,兰石集团针对设备更新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梳理出了成套钻机、数字产品等23类细分行业83种优势产品及服务清单,并与兰州石化、华能集团等重点客户对接,成功参与投标项目13项,合同金额达到5.34亿元。甘肃电气集团也积极对接重要客户,其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了34%,成功入围中核集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等企业的品牌产品目录。 此外,省政府国资委还推动相关企业加大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金川集团与湖南有关企业签署了废旧电池回收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处理电池黑粉100吨,产出的镍钴盐类、碳酸锂等产品被用于生产电池材料。甘肃国际物流集团实现了二手车物流业务的常态化开展,为资源循环利用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省政府国资委还组织相关省属企业积极研究政策导向,及时谋划梳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8户省属企业申报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56项,总投资达到157.2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甘肃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报导:成都市在推动“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从成都市委金融办传来喜讯,成都市在推动“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目前,该工程投放的信贷金额已经成功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了1527.46亿元的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成都市金融工作的扎实成效,也充分体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心。 据悉,受益于“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达到6.54万户,这些企业涵盖了成都市各个行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中,发放的无抵押贷款笔数更是高达21.65万笔,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自实施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惠及企业户数最多、行业覆盖面最广的普惠型政策金融产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成都市金融办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以及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在“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的推动下,成都市中小微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未来,成都市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助力成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扩大信贷规模:通过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流程,使更多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普惠信贷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提高贷款效率: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贷款发放时间,提高贷款效率,让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拓展行业覆盖面:覆盖成都市各个行业,助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成都市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报导:截至9月30日,华中电网跨区交直流通道累计受入电量10133亿千瓦时

中国经济报导:自2009年1月,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在推动“西电东送”能源战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战略的实施,旨在将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高效、安全地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而促进新能源的大范围消纳和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华中电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特高压互联电网的“能源立交桥”和“资源蓄水池”。它不仅是连接东西部能源的重要枢纽,也是全国电网体系中的关键节点。截至9月30日,华中电网跨区交直流通道累计受入电量已经突破了万亿千瓦时的重大关口,达到了10133亿千瓦时,这一成就标志着华中电网在能源输送和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华中电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的精心规划和高效运营。通过多年的努力,华中电网已经成为跨区通道数量最多的区域电网,形成了以“13直1交”为特征的跨区联网格局。其中,“13直”指的是13条直流输电线路,“1交”指的是1条交流输电线路。这样的布局使得华中电网具备了强大的送出能力和受入能力,分别为2186万千瓦和4051万千瓦。 今年年底,华中特高压交流“日”字形环网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华中电网的省间交换能力。这一环网的建设将使得华中电网的能源输送更加灵活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能源需求,从而有力支撑跨区跨省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日”字形环网的建成,华中电网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全国能源大动脉的作用,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安全的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华中电网将继续在推动能源战略实施、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报导:截至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达603万家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发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600万家大关。这一数字的跃升,不仅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彰显了国家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总量已经达到了603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了5.53%。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数量达到了51.53万家,占总量的8.55%,这一比例较2023年底增长了6.35%。这一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制造业正朝着更加高端、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总量占据了绝对优势,达到了387.2万家,占到了制造业企业总量的64.21%。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五省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合计达到了339.05万家,占到了制造业企业总量的56.22%。这些省份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劲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总量为113.39万家,占到了制造业企业总量的18.8%。在1至8月期间,中部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6.97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了6.55%,这一增幅在各个地区中位居首位。这表明,中部地区正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新兴力量。 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总量为75.59万家,占到了制造业企业总量的12.54%。在1至8月期间,西部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3.76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了5.23%。这一增长速度表明,西部地区在制造业领域的潜力巨大,有望在未来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 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总量为26.83万家,占到了制造业企业总量的4.45%。在1至8月期间,东北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0.99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了3.87%。尽管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增长速度仍然可喜,有望在未来实现新的突破。 总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地区制造业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经济报导:前8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累计保持5%以上的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今日(10月5日)发布了今年1月至8月份的物流运行数据,为我们呈现了我国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物流运行总体保持稳定,社会物流总额累计保持了5%以上的稳定增长,这一增长态势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 具体来看,1月至8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22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4%。这一数据表明,尽管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物流行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物流需求结构调整趋势明显 从结构上看,随着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物流需求结构调整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工业品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 在生产方面,工业品物流总额保持了平稳增长,1月至8月同比增长了5.5%。其中,水泥、钢铁等传统产品的物流量虽然有所回落,但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智能产品的物流量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增速均保持在20%左右。 消费物流需求增长迅速 在消费方面,1月至8月份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7.8%,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线上消费物流需求增长快于实体零售物流,这一趋势进一步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进出口物流总额稳步增长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1月至8月份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4.3%,出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5%。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持续走弱的背景下,我国进出口物流需求增势有所趋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增长。 升级类产业物流需求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随着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物流需求结构也在同步调整变化。升级类产业物流需求持续发展,对产业链的贡献度逐步提升。 电子制造等产业带动上下游链条同步增长 从产业角度来看,电子制造等产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带动上下游链条同步增长。8月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11.4%,连续1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带动上下游及消费多领域联动发展。 物流业保持景气运行 随着产业提质升级,物流供给结构在不断优化,行业调整适配能力增强,跨区域协同性提升,整体运行处在良好景气区间。1月至8月份,物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了3.3%,与1月至7月份基本持平,物流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多式联运等快速发展 在物流方式方面,多式联运、航空货运等高效协同物流服务领域快速发展,助力高效产业循环效率。多式联运方面,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联运业务量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航空物流方面,1月至8月份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了26%,延续较为强劲复苏态势。 价格缓中有升 在价格方面,物流价格水平在稳步恢复,微观主体活力稳中趋升,经营指标呈现积极变化。公路运输、沿海散货运输等方面的价格均有所回升。 重点企业调查数据 重点企业调查数据显示,1月至8月份,重点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9%,增速比1月至7月份回升了0.8个百分点。在价格回升等多重因素带动下,业务收入增速连续三个月稳定恢复。 供应链合同订单数量增长…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发布

中国经济报导:在过去的2015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实现了显著提升,从75.19增长至77.90,这一稳步提升的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农业绿色发展不仅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为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系统性、全面性的绿色转型,我国正不断努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2015年至2022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也有效地支撑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耕地质量等级的提高、农业用水的节约、化肥农药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增多、资源损耗的减少,这些都标志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报告》从生产、生活、生态、科技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反映了2022年至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主要成就。以下是报告中的几个亮点: 农业资源方面: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净增长,2022年全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净增长约130万亩,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300万亩次,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平均提高10%以上。例如,河北省黄骅市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77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41万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农业环境方面:2022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达到5079.2万吨。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实现了旱作区节水、节肥、省时、省工的“两节两省”目标。 绿色农产品供给方面: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实践。

中国经济报导:琼州海峡区域实施首批共计7项创新海事服务举措

中国经济报导:从海南海事局传来消息,为了进一步推动琼州海峡区域物流的降本提质增效,海南海事局、广东海事局、广西海事局以及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同决定,自10月1日起,在琼州海峡区域实施首批共计7项创新海事服务举措。这些举措的推出,旨在更好地支持琼州海峡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涵盖了海事政务服务的多个方面。 具体来看,这7项创新举措包括: 海事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跨域办”“无感办”:通过海事通APP,申请人可以在线办理多项海事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 对于需要提交纸质材料的“跨域办”事项,申请人可以就近到公布的站点提交材料。而“无感办”则通过“免申即享”或“即申即享”的方式,让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无需申请即可获得电子证照。 推行一次性船位报告:简化船舶位置报告流程,提高报告效率。 提供一体化船舶锚泊预约服务:为船舶提供便捷的锚泊预约服务,优化锚泊资源利用。 实施重点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对滚装客船、新能源车专班运输船舶、载运粮食、能源等重点物资的船舶,以及船舶尺度接近相应航道通航条件限值的船舶,提供联动服务,实现一程式交通组织。 推行航运公司符合证明和船舶安全管理证书“极简办”:简化航运公司符合证明和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的办理流程。 实施跨辖区涉水工程项目海事审批“便利办”:优化跨辖区涉水工程项目的海事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提供精准高效的可视化预警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船舶提供实时、精准的预警信息,保障航行安全。 海南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掌上办”“跨域办”“无感办”的具体操作方式。申请人可以通过海事通APP办理“掌上办”所列事项,并通过电子证照等方式在线获取办理结果。 对于确需提交纸质材料的“跨域办”事项,申请人可以到公布的站点就近提交相关材料。而“无感办”事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以通过“免申即享”或“即申即享”的方式办理,无需亲自申请即可获得电子证照。 琼州海峡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琼州海峡水域的船舶,各方将针对滚装客船、新能源车专班运输船舶、载运粮食、能源等重点物资的船舶,以及船舶尺度接近相应航道通航条件限值的船舶等重点船舶,提供联动服务,实施“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的一程式交通组织。 这一举措将有效提高船舶通行效率,减少船舶在海峡水域的等待时间,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整体物流效率。 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将为琼州海峡区域的物流业带来显著效益,也将为船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草案)》提请一审

中国经济报导:川菜,作为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它不仅承载着巴蜀文化的精神价值,更是连接着从“田间”到“舌尖”的百姓日常生活的桥梁。川菜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包容性,它融合了四川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人民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为了助力川菜实现高质量发展,9月27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备受关注的《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草案)》提请一审。这一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四川省在推动川菜产业升级、传承与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川省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四川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锚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这一背景下,川菜作为四川亮丽的文化名片和产业名片,自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产业规划与政策支持:条例可能对川菜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川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 传承与创新:强调川菜文化的传承,鼓励川菜师傅和烹饪技艺的传承人培养,同时鼓励创新,推动川菜与现代餐饮文化的融合,开发新的菜品和餐饮模式。 标准化与品牌建设:提出川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规范川菜的制作工艺和食品安全,提升川菜的整体品质。同时,加强川菜品牌的保护和推广,提升川菜的国际影响力。 产业链整合:推动川菜产业链的整合,从原材料种植、加工到餐饮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人才培养与教育:设立川菜专业教育机构,培养川菜专业人才,提升川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市场拓展与国际化:支持川菜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川菜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餐饮市场的竞争,提升川菜的国际知名度。 通过这些措施,四川省有望将川菜产业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还能够为四川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报导:太原市召开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暨制造业“学优秀、对标杆”现场会

中国经济报导:9月25日,太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隆重举办了太原市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暨制造业“学优秀、对标杆”现场会。此次会议的召开,旨在进一步加快太原市全市范围内的“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 在此次会议上,浪潮等知名企业代表就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场景实践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这些企业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会议以“工赋园区·数智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产品部、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机智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联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山西护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机构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参加。他们围绕数字化转型方法和场景实践、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数据安全风险防范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专家们分享了以下内容: 数字化转型方法: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场景实践:分享了在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等领域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工业互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工业互联网推进:探讨了如何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强调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现场观摩了山西煤机“智改数转”的场景。山西煤机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范。 此次现场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太原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全市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经济报导: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正式揭牌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在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成立大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标志着天津市在智能建造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热烈的气氛中,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正式揭牌,宣告了这一联盟的正式成立。 此次成立大会的召开,旨在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搭建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大会吸引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领域的300余位代表参加,共同探讨智能建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天津市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战略举措。天津市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智能建造经验模式,旨在为全国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在智能建造的发展过程中,天津加快了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天津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天津市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骨干建筑企业,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以下几方面的进展: 技术创新:联盟将致力于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机器人施工、智能监控等,以提升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产业协同:通过联盟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智能建造产业链的完善。 绿色发展:联盟将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化转型,通过采用节能环保材料、绿色施工技术等,降低建筑行业的能耗和污染。 人才培养:联盟将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具备智能建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的成立,不仅是对天津市智能建造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也是对全国智能建造行业的一次积极探索。

中国经济报导:通过大规模的设备更新行动,我国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报导:我国作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比重高达30%左右,许多种类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线的保有量更是位居全球首位。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目前我国全社会的设备存量资产净值已经达到了约40万亿元人民币。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于各类设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下,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加快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转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措施。 其中,专门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经分两批全部到位,并安排到具体的项目中。 初步的测算数据显示,今年通过国债资金的支持,将有超过4600个设备更新项目得到实施,这些项目的总投资额接近8000亿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预计将带动各类设备更新超过200万台(套),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还能够促进节能减排。 此外,这些设备更新项目预计每年能够形成约25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这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设备更新,我国制造业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具体来看,这些设备更新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能源行业的节能减排,通过更新高能耗设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高新技术产业的设备升级,通过引进和研发高端设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如交通、通信、水利等领域的设备更新,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完善措施

中国经济报导:在当前房贷利率高位运行的背景下,那些在高位“站岗”的购房者终于迎来了政策的“大礼包”。随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政策的正式落地,这些购房者的负担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他们的存量房贷利率将逐渐与新购房者的房贷利率水平接轨。这一利好消息在9月29日晚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的确认。 中国人民银行在当晚发布公告,明确了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完善措施。此举旨在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购房者的贷款成本。同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也发布了《关于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的倡议》,对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具体时间、适用房贷类型、下调幅度等关键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 《倡议》中明确提出,各商业银行原则上应在10月31日前统一对存量房贷(包括首套、二套及以上)进行批量调整。对于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基础上加点幅度高于-30BP(基点)的存量房贷,要求将其加点幅度调整为不低于-30BP,同时,调整后的加点幅度也不得低于所在城市目前执行的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如有)。 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广大购房者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9月29日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发布了关于调整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公告,积极响应政策号召。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公告中提到,该行正在有序推进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并计划于10月12日公布具体的操作指引及相关事宜。根据公告,中国工商银行将于10月31日前完成存量房贷利率的批量调整工作,确保政策红利及时惠及广大购房者。 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无疑将有效降低购房者的贷款成本,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同时,这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决心,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于广大购房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消息,也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承受较高房贷利率的购房者的一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