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近日,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在美丽的南京隆重召开。在这场盛会中,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洪榕同志受邀出席,并就福建在深化自然资源综合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典型发言。 福建省作为全国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工作的七个优秀省份之一,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学用结合、真抓实干、守正创新的工作理念。在“数字福建”的引领下,福建省持续推动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全省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福建省在深化自然资源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深挖富矿,打造了学用结合的“实践基地”。这个基地不仅成为了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示范窗口,更是推动“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等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平台。 在洪榕同志的发言中,他详细介绍了福建省在深化自然资源综合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首先,福建省以厦门筼筜湖治理、宁德荒山治理等重大实践为抓手,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福建省成功地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亮丽名片。 其次,福建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福建省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福建省充分发挥森林在水资源、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质量,福建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在洪榕同志的带领下,福建省的自然资源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福建省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自然资源综合改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经济报导
中国经济报导:近期,随着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各地农民纷纷忙碌起来,抢抓农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现代化农业机械成为了农民们的好帮手,它们在秋收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农民们高效完成收割任务。 寒露时节,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28万亩麦套花生迎来了成熟收获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金黄的花生植株随风摇曳,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种植户们趁着晴好天气,纷纷投入到花生收获的战斗中。他们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在高标准农田里上演了一场场丰收的好戏。 在内黄县六村镇的花生种植基地,今年种植了160多亩花生的农户刘江涛,站在田头,指挥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刘江涛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对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赞不绝口:“在农机的助力下,两三天内就能完成全部收获工作。以前靠人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现在靠‘铁牛’,劳动强度小了,效率却大幅提高,种地变得轻松多了。” 刘江涛的话引起了周围农民的共鸣。他们纷纷围过来,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喜悦。一位老农感慨地说:“以前收花生,得一家老小齐上阵,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这些现代化的机械,真是省心省力,连孩子们都不用帮忙了。”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保证了花生的品质。刘江涛介绍道:“这些收割机不仅能够快速收割,还能将花生直接脱粒,减少了人工处理的时间,花生品质也得到了保证。” 内黄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片金黄的田野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轰鸣声与农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丰收的赞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刘江涛这样的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让农业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
中国经济报导:今天(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发布了我国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揭示了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根据发布的数据,中国造船业的三大关键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具体来看,2024年1月至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了3634万载重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2%,显示出我国造船业的产能持续扩大。同时,新接订单量达到了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51.9%,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市场预期,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船舶产品的需求旺盛。此外,截至9月底,我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达到了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44.3%,这一数据表明我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 在全球范围内,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业的三大指标在全球总量的占比分别为55.1%(造船完工量)、74.7%(新接订单量)和61.4%(手持订单量)。这表明我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已经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军者。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绿色船舶市场方面,我国造船业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造船业在环保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我国造船业在绿色、高附加值和独家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 在具体船型方面,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4种船型的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国造船企业在技术创新、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上的全面提升。各造船厂在今年的经营指标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也是我国造船业的一大亮点。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国际航运市场对船舶的需求不断上升,尤其是对高效、环保、节能的船舶需求更为迫切。我国造船业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赢得了国际客户的广泛认可。
中国经济报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自10月10日起,在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官方网站上正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制定的基础性法律草案,其出台标志着我国对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该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此举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也体现了政府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征求意见稿涵盖了民营经济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草案明确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权益保护:草案提出了加强对民营经济权益的保护,包括财产权、经营自主权、公平竞争权等,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享有平等地位。 民营经济政策支持:草案提出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融资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以减轻民营企业的经营负担,激发其发展活力。 民营经济监管:草案强调了加强对民营经济监管的规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干预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维护市场秩序。 民营经济社会责任:草案鼓励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协会等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许多人认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指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民营经济法治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报导: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地区,节日的喜庆气息无处不在。各大城市纷纷推出了特色夜游项目,如灯光秀、烟花表演、音乐喷泉等,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同时,文艺惠民演出也成为了节日的亮点,各类戏剧、舞蹈、音乐会等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让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在这个长假里,主题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既有传统的庙会、花市,也有现代的科技展览、亲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假日生活,也促进了消费,为市场注入了活力。多样玩法的假日“活力图景”在全国各地上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节日画卷。 各大旅游平台的成绩单也印证了国庆长假的火爆。据携程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酒店和民宿的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显著,旅游市场的复苏态势明显。携程旅游事业群CEO孙洁表示,长假期间,国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预订量增长尤为明显。 飞猪发布的《2024国庆假期出游快报》也显示,出境游在去年强劲反弹的基础上继续高增长。预订量同比劲增超过50%,其中,亚洲、欧洲、北美等热门出境游目的地的预订量均有大幅提升。报告指出,国际酒店预订规模已恢复至2019年的约120%,显示出国际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势头。 具体来看,出境游的目的地选择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热门国家,一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也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例如,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以及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都成为了国庆长假期间的热门选择。 此外,国内游方面,长线游和短线游均呈现出增长态势。长线游方面,西部地区如云南、四川、西藏等地的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短线游方面,周边游、城市周边游等成为热门选择,人们更倾向于在假期中体验轻松愉快的休闲时光。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创设了首期规模高达5000亿元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互换便利,旨在进一步支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此次创设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旨在为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将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此举不仅丰富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手段,也为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 首期操作规模达到5000亿元,这一规模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需要,未来互换便利的操作规模将视情进一步扩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即日起,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开始申报参与互换便利。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首个专门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正式落地。据观察,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知名金融机构已经出现在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中,这表明这些机构将成为首批受益于互换便利的金融机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这一政策表示,互换便利的创设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它涉及多个基础设施,交易要素复杂,技术含量高,对政策协同性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也意味着我国在资本市场支持方面的政策工具更加丰富和完善。 互换便利的落地,被视为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业内人士认为,互换便利作为一种长期制度性安排,将有助于有效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 此外,互换便利的推出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数千亿级的增量资金。根据央行公告,首期操作规模为5000亿元,这些资金将专门用于投资股票市场,从而为股市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中国经济报导:10月8日,一场备受关注的发布会如期举行,会上释放了诸多关于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信息。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以下是这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主要内容: 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进一步扩大内需:为了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促进消费、扩大投资、优化消费环境等,以刺激内需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加大助企帮扶力度:针对当前一些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政府将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融资环境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针对房地产市场波动,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稳定土地供应、优化信贷政策、加强市场监管等,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政府将采取措施,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包括加强投资者保护、完善退市机制、推动注册制改革等,以增强资本市场的功能。 在之前的政策配方中,我国主要依靠“货币+房地产”的组合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在8日的发布会上,政府重点阐释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全貌,并明确指出要打通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力争在年内见到更多实效。 稳经济的关键在于稳企业。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政府将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坚决治理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政府将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并在必要时进行督查,以确保企业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此外,政府还将加强对企业合规经营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经济报导: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近日共同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揭示了我国科技投入的最新动态。根据公报数据,2023年,我国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领域的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33357.1亿元,这一数字较上年增长了8.4%,显示出我国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趋势。 回顾历史,我国R&D经费总量的增长轨迹令人瞩目。自2012年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逐年攀升。2019年,这一数字成功突破2万亿,而到了2022年,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了3万亿。目前,我国的R&D经费总量已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一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坚定决心和显著进步。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在解读公报时指出,R&D经费投入的持续加大,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投入强度的角度来看,2023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了2.65%,较上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这一提升幅度超过了“十三五”以来年均0.02个百分点的增长水平,显示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在R&D经费的具体分配上,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2259.1亿元、3661.5亿元和2743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6%、5.1%和8.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其增速比R&D经费整体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中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即6.77%。这一比重的大幅提升,意味着我国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加强。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增长,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显著提高。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也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报导:2024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近日圆满落幕,经过严格评审,共有14个最佳实践项目和24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受到了表彰。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城市更新的各个类型,还展现了北京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六大特色亮点,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落实空间圈层功能定位在北京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区特别强调老城保护与复兴,东城区钟鼓楼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不仅推进了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提升,还对第五立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同时,文物修复和利用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此外,北京站及周边地区一体化提升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拆违治乱、优化交通组织以及恢复站区历史风貌,使得首都的“迎宾门”风采得以重现,成为展示北京城市魅力的新名片。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历史街区,以及引入现代设计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既保留了历史文脉,又提升了城市品质。 三、疏解与腾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注重疏解和腾退空间再利用。丰台区原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改建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原大康国际鞋城改造为高端商务楼宇京印国际中心,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南中轴及北京南站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四、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北京注重绿色发展,通过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注重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五、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北京城市更新项目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如,在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运用智慧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六、民生为本,关注居民生活品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北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居民在城市更新中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经济报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10月8日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国政府决定在本月底之前,提前下达明年的“两重”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具体而言,明年将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同时还将安排1000亿元资金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以保障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 据悉,此次提前下达的“两重”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以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投资。 四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五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同时,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此次提前下达明年“两重”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